您的位置: 首页 >长者专区>供销动态>详细内容

庆阳市供销合作社发展历史综述

来源:庆阳市供销合作社 2020.10.28
字体:

32px

22px

18px

  • 12px
  • 14px
  • 16px
  • 18px
  • 20px
  • 22px
  • 24px
  • 26px
  • 28px
  • 30px
  • 32px
  • 34px
  • 36px
  • 38px
  • 40px
  • 42px
  • 44px
  • 46px
  • 48px
  • 50px

  

供销合作社是为农服务的以农民社员为主体的集体所有制的合作经济组织,是以合作经济组织形式推动“三农”工作的重要载体,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可或缺的生力军。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供销合作社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两个阶段。呈现出以下三种不同的发展态势。
‎        在计划经济年代,供销合作社肩负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重任,行使统购统销的职能,在农村商品流通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是政府眼中有地位,社会上有位置,职工心中也有优越感。
‎        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供销合作社既失去了统购统销的优势,又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暴露出组织定位模糊、功能萎缩、组织涣散等诸多问题,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越来越小。不少地方的供销合作社因社有企业缺失或经营困难、社员股金风波等原因,引发了多轮上访,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基于这些困难,不少地方套用国有企业改制办法,用资产与人员身份双置换的办法推进改革,资产卖光、人员走光,供销合作社只剩下外壳,真正的内涵早已逝去。
‎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供销合作社进入了风生水起、分化严重的新阶段。经历了体制转轨的阵痛以后,供销合作社抓住综合改革的契机,不断优化联合社治理机制,抓好基层社分类改造,加快社有企业转型升级,强化与专业社的融合发展,不断拓宽为农服务领域,完善为农服务功能,有效地增强了发展活力,壮大了经济实力,提升了为农服务能力,成为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生力军。

庆阳供销社历史悠久,成立于1936年,迄今已走过了80多年的风雨征程。经历了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壮大阶段、改革转型和开放办社五个阶段。

起步阶段(1936年—1949年)。庆阳地区的合作事业创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陇东革命根据地1936年首先在华池、环县动员1220名群众投股6890元,办起了6个区、乡消费合作社,从此揭开了区内合作运动的序幕。合作社一建立,就向区外推销皮、毛、甘草等土产,采购食盐、棉花、布匹等日用必须品,以供军需民用,做到了购销结合。抗日战争爆发后,陇东革命根据地成为陕甘宁边区的一个分区。在边区政府领导和群众支持下,合作社有了大的发展。到1942年,陇东分区的5个县(41个区、277个乡),共建合作社32个,社员发展到12989个,股金达到近60万元。到1944年7月,县区合作社发展到37个,社员21722名,股金1.07亿元。

发展阶段(1950年—1977年)。1949年10月新中国建立以后,合作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到1951年,庆阳地区7个县供销合作社全部成立。1952年全区合作社发展到59个,基本达到了一区一社,形成了地县区三级经营网络。合作社社员达到10.2万名,股金发展到14.6万元。自1958年开始,供销社经历了“三合三分”和所有制升级改造的曲折历程。期间,将县以上供销社并入国营商业,基层社改为国营商店,保留了供销社的牌子。1975年,随着全国供销总社的恢复,全地区供销社又逐步开始恢复重建,将供销社改为全民所有制。

c36ca6773d4d4c13b6116a5d3a9d307f.Jpeg

群众到供销社购买生活用品(网络照片)

壮大阶段( 1978年—1990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及推广,供销社走上了振兴之路。1983年,庆阳地区供销系统按照统一部署,开始体制改革,逐步恢复供销合作社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和经营上的灵活性。1986年至1988年,恢复供销社集体性质,地区合作办事处退出行署机构序列,成为省供销社派出机构,对各县供销联社行使管理职责。供销社职工由统一分配改为择优招聘,逐步扩大农民合同工成分。内部管理体制上推行岗位责任制、利润大包干和租赁经营等形式。各县设立工业品批发专营公司,部分较大的基层社设立工业品批发部,开展联购分销,按照“建立完善商品生产服务体系,强化为农村商品生产服务功能”的新要求,向“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方向发展。1990年,全地区供销社管理机构和经营网络健全。地区设合作办事处1个,县级设联合社8个,乡镇设基层供销社105个,村级设分销店142个、代购代销店686个,共有购销门店1165个、饮食网点98处、社办加工厂点54处,职工4235名。此阶段是庆阳供销社发展的鼎盛时期。

改革转型阶段(1991年—2004年)。从1991年开始,因经营体制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导致供销社经营逐渐萎缩,经济效益下滑。全系统推行“抽资经营”“社有民营”“社有自营”等改革模式,通过“两个置换”“停薪留职”“抽资经营”等途径分流安置人员,相当数量的社有企业和基层社陆续走上量化承包改制的“脱钩”之路。大部分县社企业和基层社亏损停业,乡、村网点相继消失,基层供销社职工下岗待业,承受了改革转型的阵痛和失落。2001年9月以来,供销系统企业紧紧围绕党委和政府安排部署进行改制,由相关部门组成工作组进驻企业,制定详细的改制方案,按照“动产权、变身份、转机制、增效益”十二字方针,以产权制度改革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为重点,社属企业全部以出售、拍卖、破产、解散为主要方式进行了改革。

6f0f4426bf1440d495501d252054f7d9.Jpeg

开放办社阶段(2005年—2014年)。2006年5月,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提出启动建设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简称“新网工程”。2009年国务院出台《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从总社、省社到市级供销社开始统筹规划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农副产品市场购销、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四大网络,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市供销系统以建设供销社网络、服务“三农”为目的,创新机制、拓展经营、强化服务,采取开放办社, 2014年9月拍摄的庆阳市正宁县宫河基层供销社

引导各种经营业态,在自愿互利的前提下,进行多渠道、多领域、多层次的联合与合作。争取总社和省级财政资金,实施“新网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基层组织建设项目,带动恢复了一批基层组织。通过建办社属企业,培育龙头企业,新建基层社、领办帮办专业社、建设配送中心,发展连锁店、便民店,加大网络建设力度。2014年底,基层供销社达到76个;专业合作社达到139个;村级综合服务社达到540个;村级综合服务社达到540个;再生资源回收站点达到106个。

多年来,一代代供销人永葆初心,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大局意识,发扬供销人的“扁担”精神、“背篓”精神,执着坚守,在顽强拼搏中找回了自信,在为农服务中找准了定位,在深化改革中找到了发展方向,为全市“三农”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